首先来看人造石墨这种材料。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续航要求不断提高,锂电池正、负极材料都需要向高比容量发展,这是确定的趋势,也是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。但是,石墨负极的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论比容量372mAh/g,也就是说无论再怎么努力,已经到极限了,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。新型负极材料以硅负极为主,理论容量远超石墨类负极的极限容量372mAh/g,但是碍于一些关键技术和制作工艺尚需突破,硅碳负极大规模商业化之路尚不明朗,只有少部分企业可以小规模量产,因此目前硅基负极市场份额较低。PTMS电磁除铁器除铁人造石墨产品首次放电容量达到335-360mAh/g,首次放电效率大于92%;负极产品首次放电容量达到355mAh/g,首次放电效率 大于92%;同样也可提供首次放电容量达到355mAh/g的负极产品。从以上产品信息可以看出大规模商业化的石墨类负极材料,比容量已经十分接近其理论极限值。
首先是PTMS电磁除铁器除铁的人造石墨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提升,说明其他类别的负极材料并未对人造石墨进行替代;其次,产品价格平稳,供需稳定;最后,新晋厂商的跨界以及对行业市场份额的冲击,说明龙头在技术上的优势正逐步弱化。人造石墨的制造一般是由易石墨化的针状焦、石油焦、沥青焦等原材料经过预处理、粉碎、整形、混料、二次造粒、石墨化高温热处理等工序制得。前期造粒和石墨化是人造石墨制造的核心环节,行业壁垒就在石墨化环节。在造粒环节,颗粒越小,首次效率和压实密度越差,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反而越好,反之亦然。产品合适的粒度分布可以提高负极的比容量。产品价格、市场份额、行业供需、人造石墨和其他材料的出货比例,这些数据的变化特征都说明行业急需一场技术革新。
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成本中原材料采购和石墨化加工占比较大,其中人造石墨的原材料主要为石油焦、针状焦等焦类原料。石墨加工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的关键环节,也是生产成本占比较大的环节。如果算上运费,石墨化工序占到全部生产成本的50%左右。石墨化需要的生产设备前期投入巨大,行业负极材料厂商起初在产能布局上不会考虑投产石墨化加工产线,主要通过委托加工进行石墨生产。硅碳技术尚未大规模应用,下游电池制造厂商大部分还是选择石墨作为主要的负极材料,因此给中游负极材料生产商留出了向上游扩张的时间与空间。通过近期投产的负极项目,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建造自己的PTMS电磁除铁器石墨除铁生产线。如果说行业龙头所提供的产品都不存在差异化,那么行业发展的方向必然走向“降本增效”。
佛山盛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,咨询电话:13929972692